Published on

Seed Project: Canada Alpine Training

Authors
  • avatar
    Name
    Ryan Chung
    Twitter

目錄

乘載各登山社與業界人士的期望,海外攀登種子計畫 於 2022 年正式啟動。 我很榮幸能成為初選隊員,並於經歷半年的國內訓練後,正式獲得加拿大海外訓練的資格,以下是系列文目錄:

  1. Seed Project I: 種子計畫國內訓練
  2. Seed Project II: 自主攀岩計畫 - 金色山脈
  3. Seed Project III: 前進加拿大 - Canmore & Banff (待更新)
  4. Seed Project IV: 前進加拿大 - Columbia Icefield (待更新)
  5. Seed Project V: 前進加拿大 - Ha Ling Peak & Squamish (待更新)

感謝 山盟公益協會 TCMA 發起的活動與贊助,讓我能順利完成海外攀登的夢想。
若對我的登山背景有興趣,請參考我的 戶外活動簡歷

緣起

我在大學第一次參加登山社時,就很嚮往平日難以企及的冰雪地攀登。 無奈開始登山後,才慢慢發覺台灣根本沒有穩定的冰雪地形,就連難得的雪季活動也處處受限,要參加幾乎只能尋求雪訓團體或高人帶路。 當時社上有位前輩於歐都納八千米同學會 8K1 班結訓,並擔任後續幾屆的講師,讓我有一種只要努力累積自己的實力,海外攀登觸手可及的錯覺。 無奈歐都納計畫辦了六屆後便悄然停辦 1,苦苦等不到下一屆的我只好轉向溪谷攀登與溪降領域,所幸這方面有許多貴人帶路,讓過去幾年的我除了長天數登山探勘外,也能累積許多技術攀登與繩索運用的經歷。

去年看到第二屆 海外攀登種子計畫 擴大舉辦,讓我重新拾起對海外冰雪地攀登的夢想。 過去我總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經費參加這種高階訓練,畏首畏尾的結果就是錯失良機;時隔多年重新看到這類計畫,甚是感動。 感謝各個團體與前輩願意出錢出力創立 山盟公益協會 TCMA,贊助台灣年輕人完成夢想、推廣山林教育與公益活動。 台灣擁有豐富的山海資源,技術攀登的文化卻還處於初期階段,期望這個計劃能成為一個開端,培育下一代年輕的台灣登山家,推廣技術攀登的理念。

培訓過程

這次的種子計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履歷海選,協會從報名表單中選擇約 30 個名額錄取第二階段的培訓計畫。 第二階段是國內訓練,包含體能訓練與評估、越野跑入門、運攀與傳攀入門、雪季裝備等,課程細節可以參閱下表。 訓練完成後會進行成果評估與面談,擇優錄取 12人 前往日本、6 人前往加拿大。 第三階段是國外訓練,交由各隊伍的教練(日本由 艾格探險 負責,加拿大由 Ridgeline 負責)規劃課綱,進行為期 1~2 週的海外 alpine 訓練。

日期訓練項目地點
10/12體能訓練概論室內
10/16體能評估陽明山東段 + 七星山三進
10/23, 26攀岩能力評估台北 Camp4 攀岩場
11/13, 16戶外攀岩入門新北龍洞
11/23, 27越野跑入門新北郊區
11/30, 12/4先鋒攀登台北 Camp4 攀岩場
12/11, 14先鋒撤退與垂降新北龍洞
12/16雪攀裝備概論室內
12/17-18高山單攻南湖大山
1/8傳統攀登新北龍洞
2022-23 種子培訓國內課程規劃

一開始的體能訓練概論,協會請到號稱「台灣肌器」的楊礎豪教練教導大家如何進行體能評估與訓練。 有在做運動訓練的人應該多少都知道,量化分析自己的訓練結果並訂下明確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礎豪教練不僅清楚講解不同訓練強度與動作的意義,更實際貼出訓練菜單範例供大家參考。

比較可惜的是,這份菜單強度與密度都非常高,比較適合職業運動員或自由業者,對於平日被綁住的一般上班族與學生,其實相當不容易達成。 我身為碩二研究生,正沒日沒夜焦頭爛額於實驗與論文當中,實在無法安排如此縝密的訓練計畫,只能利用閒暇之餘,到學校攀岩場訓練上攀的肌耐力,並於周末空閒時間跑步以鍛鍊心肺能力跟下肢肌力。

後續的體能評估,則是請到八千米攀登大大呂忠翰,一同至台北陽明山與七星山一帶越野跑。 適逢秋颱來襲,擎天崗降下當年最高的雨量,許多學員依然不畏風雨出席活動,讓我甚是感概。 因為我平時住在台南,考量到交通不便與天氣風險等因素,決定不勉強參加這次體能評估的越野跑活動。 我之後於隔周六自行搭車北上進行體能評估,在風雨中完成陽明山至七星山的路線。 考量到當下時間與交通因素,只完成二進路線(冷水坑進、小油坑進、苗圃登山口出)。 這是我第一次登陽明山與七星山,亦是我第一次進行越野跑活動,對於我自身的體能了解與後續的越野跑入門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攀岩能力評估與頂繩攀登的部分,則是到北投 Camp4 運動中心進行。 我參加週末場,由郭鎮魁、張弘驛教練為我們測驗攀登能力,並示範正確的確保動作、給予每個學員個別建議。 因為我是從抱石開始接觸攀岩 (以前狀態好可以完攀 V5-V6 路線),對於自身上攀級數則沒有太大掌握,過去攀登經驗也多出自於溪谷傳攀,沒有相應級數可供參照。 這次教練先讓我們攀爬一條 5.10a 的路線做暖身,看到我很輕鬆就爬上去,便在評語寫上「very easy to 5.10a, may be easy to 5.11a」,使我大受鼓勵。 後續叫我們自行選擇路線時,我看上了一條礎豪訂的 5.11b 路線 (一來是因為出題者是培訓講師,二來是因為路線不算太長,整體比較接近我所習慣的抱石),並成功 on-sight 該路線,使我頗有成就感。 這次課程除了攀登上的收獲外,教練也指點了我先鋒確保時給繩的小瑕疵,使我可以更安全的送繩給攀登者。

之後的戶外攀岩入門,則是到台灣最知名的攀岩勝地「龍洞」進行訓練。 我過往只在南部關子嶺進行過幾次戶外運攀,還未到龍洞實際攀登過。 本次協會請到同為八千米攀登大大的張元植,與先前曾授課的張弘驛教練前來,選擇在「長巷」攀爬熱門路線。 我與南部上來的友人先試了入口處難度 5.8 的路線,爾後繼續往上嘗試 5.10a、5.10b 的路線,也試著頂繩攀登一條 5.10d 的路線(由元植教練架設)。 戶外攀登與室內攀岩場不同,你不會有明確的手腳點可以參考,必須在岩牆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動作與身體重心,是個相當有趣的挑戰。 課程結束後,教練群也示範了固定點架設與撤收的要領。 因為我先前就有從事戶外傳攀,所以基本概念大同小異,比較特別的是龍洞攀岩場為了延長固定點的使用,在撤收時有先當嚴格的定義,不能使用下放的方式磨耗 O-ring 或羊角,算是當地岩場的特色。

(圖左) 體訓測驗紀錄 (圖中) 北投攀岩場練習先鋒墜落 (圖右) 龍洞戶外岩場攀登過程回望

越野跑入門部分,則是由張元植教練帶我們從捷運永寧站出發,一路經過善息寺、十八羅漢岩,最後跑回出發點。 在莫約四個多小時的路線中,教練除了示範越野跑的步伐要領,也示範登山杖輔助的心得。 這次越野跑的整體經驗相當舒適,能夠維持不喘的步調保持在隊伍中,也藉機讓我觀察到教練是如何在不同的坡度與路線變化中妥當配速。 唯一令我不安的是,最後下山跑回永寧站的過程中,大腿開始隱隱抽筋,與先前七星山越野跑的經驗類似。 我相信是大腿肌力不足以應付如此高強度的長時間運動,容易在變換肌肉使用方式(於上坡與平路間切換時)抽筋。 也是這兩次越野跑經驗,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準備後續的南湖單攻,試圖從訓練、配速與補給上解決這個問題。

先鋒攀登的課程,則維持在北投 Camp4 運動中心進行。 因為先前多數人已經上過先鋒攀登的課程,所以這次教練讓我們自由發揮,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攀登。 我與繩伴嘗試將攀岩場所有 5.11 內的路線清空,發現不同人出題,動作與路線的變化相異奇趣。 例如中心大岩塊的眾多路線,都需要運用到類似天然岩牆的凹凸岩面,除了需要抓住 open 點外,也考驗自身平衡與核心能力; 外側高牆與天花板多為耐力路線,在不熟悉岩塊形狀的前提下常常需要花費不少力氣嘗試動作,待熟悉路線後方能運用更省力的方式攀登完成,相當有成就感。 這次課程教練也給我兩個重要建議,第一是「增強上攀耐力」,第二是「增強路線解讀能力」。 因為我是從抱石開始攀岩,雖然能夠做到較困難的動作,卻不擅長解讀長距離路線,往往會在岩牆上耗費多餘體力。 訓練方法也很單純,就是多爬一些上攀路線。 因為台南上攀場非常稀少,這部分我只能找繩伴到各個場地輪流練習,期望能慢慢增加上攀經驗與實力。

先鋒撤退與垂降的課程原訂於龍洞岩場,因為天氣因素取消。 好在相關知識已經提過,對後續課程規劃影響不大。 我們緊接著上了元植教練的雪攀裝備概論,因為我先前曾參與過「冒險精靈」與「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的雪訓課程,對於基本裝備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元植教練除了講解裝備知識,亦提出一些個人對裝備的獨到見解,例如「冰爪和冰斧不同材質的磨損與使用經驗」、「不同爐具的混合使用技巧」、「手套或墨鏡的推薦解法」、「蒸氣屏障 Vapour Barrier 的使用」等等,讓我受益良多。

12/17-18 南湖單攻的部分為本次培訓重頭戲,一來這是過去兩個月體訓成果的展現,二來這是表訂加拿大正選隊員重要依據。 我以前曾走過北一段 O 型縱走,對於南湖附近的地貌多少有些經驗。 這次為了預防抽筋,特別準備了 B 群、能量膠與香蕉乾等食物,並規劃幾個重要補給點位(登山口、雲稜山屋、南湖山屋、回程雲稜山屋),讓身體能在長時間運作或陡上的過程中適時補充所需能量。 17 號晚上 11 點起登後,我與另外幾名學員結伴出行,於黑夜中互相照應,雖然彼此沒有過多寒暄,卻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登山過程中,不時從無線電聽到有人陸續撤退,心中固然有些惆悵,但更多的是對自己能完成目標的信心。 日出時我們抵達五岩鋒地形,看著太陽冉冉升起,冷冽的空氣讓周遭結滿霧淞,頓時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最終我們這團,包含我有六人順利於早上 9 點抵達南湖大山,甚至還有多餘的時間回山屋補眠。 回程時因為有人體力不濟,無法快速下山,但是大家已儼然是一隻團隊,在不放棄任何一個隊友的前提下相互支持,最終於晚上 6 點前回到登山口。

這次南湖單攻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體驗,因為我不僅自主規劃體能與糧食分配,成功在時限內完成長距離單攻,更與一群原本不熟的夥伴相互扶持,度過數小時的漫漫長夜,而後迎來美好的天明。 也許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圖左) 五岩峰日出與霧淞 (圖右) 南湖大山登頂夥伴,我為上排右邊第二位

種子計畫最後的課程為兩堂戶外傳攀課,由「艾格探險」的執行長張星雯和小兔教練一同指導。 教練先快速複習傳攀基本岩楔置放 STARS 原則,接著讓我們每人都實際攀爬一條模擬路線,再逐一點評每個保護點放的是否足夠安全、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最後,教練再讓每個人實際體驗難度 5.7-5.8 的傳攀路線,感受將安全託付於自身的技巧與岩楔置放。 因為我曾在溪谷進行過不少傳攀,所以這部分多少有些經驗,唯一不同是台灣溪谷相當潮濕,岩質破碎又充滿青苔,過去的我多習慣以 cam、岩釘或天然支點作為保護,鮮少使用 nut。 剛好趁此機會多學習 nut 放置技巧,增進自己的傳攀能力。 我們除了在「鐘塔」附近傳攀,亦到了「黃金谷」一帶,除了練習傳攀技巧,也複習了先前沒有上到的先鋒撤退與垂降技巧,讓大家兩三人一組,體驗從先鋒、跟攀到撤收的完整流程。

(圖左) 龍洞攀岩場合影,我為前排右邊第三位 (圖右) 傳攀訓練中作為先鋒架設頂繩

成果

這次種子培訓課程以攀登能力的訓練為主、體能訓練為輔,從基本概念到戶外實作規劃了一系列課程,讓不同領域的學員可以吸收到比較一致的知識,作為日後組隊的默契與繩索管理有著相當幫助。 雖然大部分的知識我都事先在其他場合學習過,但透過這次統一的訓練可以重新檢視自身不足之處,強化個別弱項,並觀摩同儕的技巧與能力,對我或學員彼此之間有著互相砥礪向上的幫助。

隨著第二階段培訓的結束,我也順利取得加拿大海外攀登的資格。 加拿大隊伍由我、蘇峻毅、王一訢、陳奕澤、高堂宇、李庭安等六人組成,預計於 2023 七月中旬前往加拿大訓練兩週。 為了增加經驗與培養默契,我們一起進行了許多自主攀岩計畫,包含戶外岩場與 Alpine Rock 訓練,詳情請參考下一篇文章。

Next: Seed Project II 自主攀岩計畫 - 金色山脈

Footnotes

  1. 最後一屆「歐都納八千米遠征訓練營 (2018)」 參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