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Buck Converter for Energy Harvesting

Authors
  • avatar
    Name
    Ryan Chung
    Twitter

一、前言

隨著光獵能系統的興起,為了有效的降低其輸出電壓,設計一個高效能的 DC-DC converter 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然而傳統的線性電源 (linear regulator) 因效率不彰,需要龐大的散熱器來散熱,造成許多空間與能源的損耗。 與之相對,開關電源 (switching converter) 具備損耗小、發熱低、體積小、重量輕的特性,在使用上更為靈活。 實際上,線性電源與開關電源往往搭配著使用,利用線性電源獲取精度要求較高的電壓輸出,並利用開關電源獲取精度要求較低、能量耗損較少的輸出。

本次專題即是以光獵能系統中的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buck converter) 為主,分析其設計原理和電路架構,並進一步進行實作和測量。

二、原理分析與系統設計

2.1 原理分析

Switching converter 的構造如圖 1-1 1,可以簡化為一組直流輸入、一組直流輸出,以及一組訊號控制單元。 利用此訊號控制單元來切換內部的開關,將直流輸入的電壓在 VS 與 0 之間切換,以此方式降低此電路在時域上的電荷數,並利用一組 LC 低通濾波電路 (low-pass filter) 來進行穩壓,最後達到所要求的電壓輸出。 另外,在 closed-loop 的概念中,則是會額外加上一組迴授電路,用以檢驗其輸出是否達成標準,再進一步調整其 PWM 控制訊號。

圖 1-1 switching converter 簡圖

圖 1-2 為常見的幾種 DC-DC switching converter 2。 根據不同的應用功能,可分為 buck converter、boost converter,或是混和型 buck-boost converter,以及改良型 Cuk converter。 利用訊號的輸入與 L、C 的搭配來達成各種電源轉換的目的。

圖 1-2 常見的幾種 DC-DC switching converter

本次光獵能電壓轉換器的重點 buck converter 之 open-loop 電路圖如圖 1-3 3,其構造分別為一端直流輸入 VS,一顆訊號開關 power MOSFET (S),一顆飛輪二極體 (D)、一組電感 (L) 和電容 (C),以及一端負載 (R),並對應到輸出電壓 VO。 power MOSFET 和 diode 扮演著 switch 的角色,透過 gate 極輸入 PWM 訊號來製造電流切換,也可以透過雙 switches 來取代 freewheeling diode,減少功率消耗以增加其效能 (相關討論在第二節)。 L 與 C 則扮演著儲能與濾波的功能,當 switch 接通時儲存能量,switch 斷開時提供能量,讓整個電路可以保持流通,同時降低其 VO 的 ripple。

圖 1-3 open-loop 狀態下 buck converter 的電路簡圖

若我們將接上 switch 後的電壓源對 PWM 週期作時域分析,可以得到圖 1-4 的關係圖 4。 其中,TS 為週期,switch 切換通路的時間比則稱為 duty cycle (D)。 由圖可知,藉由 switch 的切換,可以將電路分為兩種 state (如圖 1-5 所示) 5。 一種是開關通路時 (On-State),電壓源直接接上 L、C,為儲能元件充能;另一種是開關開路時 (Off-State),由儲能元件供給整個電路能量,以維持輸出電壓的穩定。

值得注意到的是,由於 duty cycle 的不同,造成電感電流有放盡的可能,這使得此類電源轉換器分成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CCM) 與 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DCM) 兩種模式。 本篇主要探討 CCM 的模式下 buck converter 的種種元件特性。

圖 1-4 switch 對電壓源造成 VS 與 0 間的升降
圖 1-5 兩種狀態下的 buck converter 電路簡圖

在分析電路前,首先必須注意一件事情。一個正常的開關電路必定存在不理想的諧波 (harmonics),使得輸出電壓不完全呈水平,為一直流輸出加上微小漣波 (ripple),如圖 1-6 6

圖 1-6 Real output voltage waveform.

然而,一個設計良好的濾波電路勢必將 ripple 的影響降到極小,使得 vripple|v_{ripple}| 的值遠小於平均電壓值 V。 根據 small ripple approximation,vo(t)v_o(t) 將會約略等於 V。關於 vripplev_{ripple} 的數值將會在後面的段落進行實際推算。

回頭分析電壓輸入端,當電路處於 On-State,根據 Kirchhoff's voltage law (KVL),VS=VL+VO=Ldidt+VOV_S = V_L + V_O = L\dfrac{di}{dt} + V_O ; 當電路處於 Off-State,VO=VL=LdidtV_O = -V_L = -L\dfrac{di}{dt} 。 又因為 VOV_O 等於定值 V,所以 LdidtL\dfrac{di}{dt} 便為定值,使得電感電流 iLi_L 的斜率為定值。 整理合併兩種 state 後,可以繪出 iLi_L 對時間的關係圖在穩態時如圖 1-7 7

圖 1-7 Steady-state inductor current waveform.

與此同時,其電感電壓為 VSVOV_S - V_O ,可以對時間繪出如圖 1-8 的關係 8

圖 1-8 Steady-state inductor voltage waveform.

分析以上兩張圖可以表示出其電流變化的關係式:

ΔI(ON)=IMaxImin=1L0DTVLdt=VSVOLDT\Delta I_{(ON)} = I_{Max} - I_{min} = \dfrac{1}{L} \int_{0}^{DT} V_L\:dt = \dfrac{ V_S - V_O }{L}\:DT

ΔI(OFF)=IminIMax=1LDTTVLdt=VOL(1D)T\Delta I_{(OFF)} = I_{min} - I_{Max} = \dfrac{1}{L} \int_{DT}^{T} V_L\:dt = \dfrac{ - V_O }{L}\:(1-D)\:T

在穩態時,ΔI(ON)+ΔI(OFF)=0\Delta I_{(ON)} + \Delta I_{(OFF)} = 0,其代表電感電流的升降及電感電壓的上下面積必須相等。 整理以上方程式可得結論公式: VO=DVSV_O = D V_S。 這代表在理想的狀況下,buck converter 的電壓輸出完全取決於電壓輸入和 duty cycle。

另外,從以上電流關係式也可以整理出其平均電流變化量:

ΔIL=VSVO2LDT=VO2L(1D)T| \Delta I_L | = \dfrac{ V_S - V_O }{2L} DT = \dfrac{ V_O }{2L}\:(1-D)\:T

接著分析輸出端。在穩態時,因為電容的電荷充放必須守恆,所以其電壓升降會相等。 由公式 VC(T)VC(0)=1C0TICdt=0V_C(T) - V_C(0) = \dfrac{1}{C} \int_{0}^{T} I_C\:dt = 0 可以看出,其電流對時間的積分為 0,代表其線下面積總和為 0,電流的平均值 <IC>=0< I_C > = 0 ,如圖 1-9 所示 9

圖 1-9 Steady-state capacitor current waveform.

根據 Kirchhoff's current law (KCL),電感電流 IL=IO+IC=VoRI_L = I_O + I_C = \dfrac{Vo}{R} 。 所以,電感電流的平均值 <IL>=IMax+Imin2=VOR<I_L> = \dfrac{I_{Max}+I_{min}}{2} = \dfrac{V_O}{R}

整理以上公式,即可求出電感電流的最大和最小值:

IMax=DVS(1R+1D2LT)I_{Max} = DV_S\:(\dfrac{1}{R}+\dfrac{1-D}{2L}\:T)

Imin=DVS(1R1D2LT)I_{min} = DV_S\:(\dfrac{1}{R}-\dfrac{1-D}{2L}\:T)

最後,由 ICI_C 圖形下面積求得 ΔQ=12IMaxImin2T2\Delta Q = \dfrac{1}{2} \dfrac{I_{Max}-I_{min}}{2} \dfrac{T}{2},我們可以進一步計算輸出電壓的 ripple 值: ΔVO=Vripple=ΔQC=D(1D)8LCVST2\Delta V_O = V_{ripple} = \dfrac{\Delta Q}{C} = \dfrac{D(1-D)}{8LC}\:V_S\:T^2。 如前文所述,在理想的狀態下,此數值必定遠小於輸出電壓 VOV_O。如果將 ILI_LICI_C 對時間的關係圖相比較後,對齊整理如下圖 1-10 10,可見電容的作用為濾除電感電流的 ripple。

圖 1-10 Current waveform of each part.

2.2 系統設計

於實際系統加上非理想 ESR、ESL 後,整理目前的 buck converter 電路和 其元件波型如下圖 2-1 所示,其中紅色為電壓波型,綠色為電流波型 11

圖 2-1 A buck converter design with waveform.

首先討論 buck converter 中 duty cycle 的設計。考慮到開關和二極體所消耗的電壓,其輸出與輸入的關係式須改寫為:

(VSVMOSVO)TON=(VO+VDiode)TOFF(V_S - V_{MOS} - V_O)\:T_{ON} = (V_O + V_{Diode})\:T_{OFF}

一旦其輸出電壓 VOV_O 確定,就可以從其最小的直流輸入 VS,minV_{S,min} 找出其相對應的最大 duty cycle (DMaxD_{Max}),進而重新整理公式:

DMax=VO+VDiodeVS,min+VO+VDiodeVOVS,minD_{Max} = \dfrac{V_O + V_{Diode}}{V_{S,min} + V_O + V_{Diode}} \approx \dfrac{V_O}{V_{S,min}}

接下來討論電感 (L) 的設計。當開關閉合時 (TONT_{ON}),電感將能量儲存在磁場中;當開關打開時 (TOFFT_{OFF}),電感將能量釋放回電路中,並提供直流輸出的基礎電壓,同時與電容 (C) 組成一個 LC 低通濾波器。 我們若要讓 buck converter 保持在 CCM 的模式下,勢必確保其電感電流大於 0,所以其電流變化必須控制在一個範圍之內。在此我們定義其輸出電流的變化量為平均值的 k 倍:

ΔIL=kIL,avg=VSVO2LDT=VO2L(1D)T\Delta I_L = k\:I_{L,avg} = \dfrac{V_S-V_O}{2L}\:DT = \dfrac{V_O}{2L}\:(1-D)\:T

整理其電感的關係式為以下方程式:

L=(VSVO)D2kFPWMIL,avg=VO(1D)2kFPWMIL,avgL = \dfrac{(V_S-V_O)\:D}{2k\:F_{PWM}\:I_{L,avg}} = \dfrac{V_O\:(1-D)}{2k\:F_{PWM}\:I_{L,avg}}

由以上方程式可以看出,電感 L 與訊號頻率 FPWMF_{PWM} 成反比。 若要維持電流在特定範圍內,增加 FPWMF_{PWM} 即可減少電感的大小。 然而,增加 FPWMF_{PWM} 其實會增加開關的能量耗損,所以 FPWMF_{PWM} 通常介於 100~500kHz 之間 12。 另外,在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一書中則將其範圍界定在 1k~1MHz 之間 13

再來討論電容 (C) 的設計。因為經由電感出來的電流往往帶有很大的起伏,造成輸出電壓不穩定的 ripple,所以選用適當的電容可以降低其 ripple 的大小。 由前文的公式可以看出,電容值與 ripple 值成反比:

CO=ΔQΔVO=D(1D)8LΔVOVST2C_O = \dfrac{\Delta Q}{\Delta V_O} = \dfrac{D(1-D)}{8L\:\Delta V_O}\:V_S\:T^2

另外,考慮到非理想寄生電阻 (ESR) 的存在,輸出電壓的 ripple 必定會受其 ESR 所影響。 若定義輸出電壓的最大承受 ripple 為 ΔVO,Max\Delta V_{O,Max},則 ΔVC\Delta V_CΔVC,ESR\Delta V_{C,ESR} 的總和必然會小於等於 ΔVO,Max\Delta V_{O,Max}。 整理其相關公式得以下結論:

CO=ΔILDFPWM(ΔVO,MaxRESRΔIL)C_O = \dfrac{\Delta I_L\:D}{F_{PWM}\:(\Delta V_{O,Max}-R_{ESR}\:\Delta I_L)}

接下來分析 MOSFET 和 Diode 的設計。在預期中,MOSFET 必須要能接近理想的開關,具備極低的電阻和極高的切換效率。 如下圖 2-2 所示,MOSFET 在通路 (TONT_{ON}) 時壓差接近 0,其電流等同於輸入電流 ILI_L ;在開路 (TOFFT_{OFF}) 時承受最大壓差 (VSV_S),同時其電流接近 0。 Freewheeling diode 與其相反,在通路 (TONT_{ON}) 時須要承受最大壓差 VS-V_S ,在開路 (TOFFT_{OFF}) 時則有最大電流 ILI_L 14

圖 2-2 Switch and Diode waveform.

整理 MOSFET 的電壓、電流值公式為以下兩項:

VQ,Max=VS,Max+VD,on  ;  IQ,avg=IL,avgDV_{Q,Max} = V_{S,Max} + V_{D,on}\; ; \;I_{Q,avg} = I_{L,avg}\:D

整理 Diode 的電壓、電流值公式為以下兩項:

VD,Max=VS,Max+VD,on  ;  ID,avg=IL,avg(1D)V_{D,Max} = -V_{S,Max} + V_{D,on}\; ; \;I_{D,avg} = I_{L,avg}\:(1-D)

為了降低功率損失,有些 converter 會將二極體替換成電晶體,改成雙 Switch 的設計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考慮二極體導通時的功率耗損 PD=VD(1D)ILP_D = V_D\:(1-D)\:I_L,若以開關 S2S_2 代替,其功率耗損 PS2=IL2RDSON(1D)P_{S2} = I^2_L\:R_{DSON}\:(1-D)。 在 RDSONR_{DSON} 非常低的情況下,對應到 duty 相對較小的時候,能產生較大的功益。 然而,雙開關意味著更高的成本,且為了避免 shoot through,必須設計將彼此的開關時間稍微延遲,使其增加了電路複雜度和少量的能源消耗。

最後來簡單討論 Closed loop 的電路設計。 在原先 open loop 的設計中,為了達成變壓的目的,透過固定的 PWM 訊號來達成預期的 duty。 然而在實際情況下,可能因為諸多因素 (例如:輸入電壓改變、元件特性、溫度升降、噪訊等等),造成輸出電壓的不穩定。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closed loop 在電路中增加了一組或多組的檢測電路,透過迴授系統傳達給訊號產生器,再進一步調整新的頻率來符合預期的輸出。

下圖 2-3 為 closed loop 的基本設計概念 15。 透過一個 Sensor gain 將輸出電壓拉出,與參考電壓 (Reference input) 接到一個 error amplifier 內,再透過補償器 (compensator) 接回 PWM 產生器,最後完成訊號的修正。

圖 2-3 Closed loop buck converter design.

如果接上 PV 板組成光獵能系統,需要考慮其功率變動的問題,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簡稱 MPPT)。 其原理是為了因應日照變化,讓負載配合其最大功率輸出的負載曲線來做調整,進一步將系統調整到最佳的效率。 將其 MPPT 系統整合進 closed loop 的電路呈現如下圖 2-4 16,整合 MPPT 訊號與電壓迴授訊號進入 PWM 產生器內,利用 MPPT 尋求最高功率點,再利用補償器穩壓,最後達到所需的電壓輸出。

圖 2-4 Closed loop buck converter with MPPT.

最常見的 MPPT 控制器策略為 Perturb and observe (P&O),其方法是透過不斷的調整電壓並觀察其功率變化,來找出最大功率點。 雖然其尋找速度快,然而需要進行較複雜的電路運算,且因為必須不斷進行測量和觀察,使得其輸出電壓會在最大功率點附近進行震盪,再成不理想的直流輸入,需要外接濾波電容來降低其影響。 另一種常見的方式為開路電壓法,是將其電壓調整到開路電壓的固定倍率,儘管成本較低,卻因為需要時常將負載開路,造成能源的浪費,進一步使得其最大功率點降低。

三、驗證結果

本次實驗設計之電路圖如下圖 3-1,預計利用一顆 F4905L 的 P 型 MOSFET (M1)、一顆 75545P 的 N 型 MOSFET (M2)、一顆 4.7μH 電感(L1),一顆 10μF 電容(C1),以及一顆 15Ω 電阻(R1)。 其中,Input 為經過雙開關的電壓輸入點,Output 為電壓輸出點。

圖 3-1 Buck converter 電路圖

設計 Duty Cycle 為 1.8/5,MOSFET 之 L = 0.35μ、W = 20μ、M = 1k,之後利用 HSPICE 模擬 buck converter 的電路後,預估波型如下圖 3-2 所示。

圖 3-2 HSPICE 電路模擬圖

由上圖可見,輸出平均值為 1.775V,其中大部分的電流 ripple 皆被電容所濾除,只留下穩定的直流電壓,誤差值為 1.39%。

如果帶入公式 Vripple=D(1D)8LCVST2V_{ripple} = \dfrac{D(1-D)}{8LC}\:V_S\:T^2,計算得電壓 ripple ≅ 0.086V,實際測量值約 0.085V,誤差 1.36%。

如果討論電感電流,帶入前文公式:

IMax=DVS(1R+1D2LT)I_{Max} = DV_S\:(\dfrac{1}{R}+\dfrac{1-D}{2L}\:T)

Imin=DVS(1R1D2LT)I_{min} = DV_S\:(\dfrac{1}{R}-\dfrac{1-D}{2L}\:T)

電感電流的理論最大值 IL,Max1.039I_{L,Max} \approx 1.039,實際測量值約 1.05,誤差 1.04%。
電感電流的理論最小值 IL,min0.799I_{L,min} \approx -0.799,實際測量值約 -0.814,誤差 1.08%。

整體而言,電路誤差值皆在 2% 以內,其誤差來源主要是 MOSFET 的電壓 消耗不穩定所導致。 實際焊接成品如下圖 3-3 所示,外接正負極電源和一根 PWM 訊號線。

圖 3-3 Buck converter 硬體電路實現

四、結論

本次專題從 Open-loop buck converter 的基礎電路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其元件設計的相關特性,之後再討論到 Closed-loop 的電路設計,以及 MPPT 的簡易應用與比較,最後進行 HSPICE 的測量,並實作出成果。

光獵能系統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其直流轉換器的設計也相當重要。 這次專題從理論到實作從頭走了一遍,儘管細節仍有不足,但對其設計原理和領域前瞻性皆有更深刻的認知。 期望後人能將光獵能系統發展得更加完備,解決其輸出震盪的問題,進一步增加使用便利性,達到成品的普及化。

五、參考文獻

Footnotes

  1.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1.

  2. All about Circuits, Editorial Team, http://www.allaboutcircuits.com/technical-articles/analysis-of-four-dc-dc-converters-in-equilibrium/, Fig 1.

  3. All about Circuits, Editorial Team, http://www.allaboutcircuits.com/technical-articles/analysis-of-four-dc-dc-converters-in-equilibrium/, Fig 4.

  4.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13.

  5. Wikipedia, Buck Conver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ck_converter, Fig 2.

  6.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17.

  7.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18.

  8.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18.

  9. All about Circuits, Editorial Team, http://www.allaboutcircuits.com/technical-articles/analysis-of-four-dc-dc-converters-in-equilibrium/, Fig 7.

  10. Capacitor Calculation for Buck Converter IC, ROHM's Articles, https://www.eeweb.com/company-blog/rohm/capacitor-calculation-for-buck-converter-ic, Fig 1.

  11. Power System Performance Requires Right Actives and Passives, Tim Watkins, http://electronicdesign.com/power/power-system-performance-requires-right-actives-and-passives, Fig 4.

  12. Microchip Web Seminars, "Switch Mode Power Supply Topologies - The Buck Converter", pp. 68.

  13.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31.

  14. Microchip Web Seminars, “Switch Mode Power Supply Topologies - The Buck Converter", pp. 72-73.

  15. R. W. Erickson and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Second Edition", pp. 6.

  16. Carlos Andrés Ramos Paja, Giovanni Petrone, Andrés Julián Saavedra Montes, "Compensation of DC-link voltage oscillations in grid connected PV systems".